当前位置: 资讯 >

中国人的太空脚步将迈得更远 全球最新

来源:新华报业网 发表日期:2023-05-30 04:26:56

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启动在即

中国人的太空脚步将迈得更远


【资料图】

本次神舟十六号乘组有哪些特点?未来会不会有越来越多“新人”入选?中国的航天员何时能够登上月球?在29日上午举行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众多媒体提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等航天专家就媒体关心的问题一一解答。

乘组中首次出现航天工程师和载荷专家

“中国空间站已完成建造,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神舟十六号乘组是该阶段迎来的首个乘组,由1名首批航天员和2名第三批航天员组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飞行乘组中首次出现航天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其中,航天驾驶员景海鹏和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来自航天员大队,主要负责直接操纵、管理航天器,以及开展相关技术试验。载荷专家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

记者注意到,相比以往乘组,神舟十六号乘组的特点可以用“全”“新”“多”三个字来形容:“全”在于首次包含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个航天员类型;“新”在于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次飞行;“多”在于航天员景海鹏是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将成为中国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2022年6月,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确定。“去年6月至今,3名航天员全面开展了八大类、二百余项任务强化训练及准备。面向工程新阶段更大规模的在轨应用任务,重点加强了空间试(实)验项目、空间站组合体管理和载荷出舱等训练。”林西强表示,首次执行任务的2名第三批航天员,在乘组共同训练基础上,通过加强重点科目训练,进一步提升了操作和适应能力,为执行任务做好了全面准备。

据介绍,第三批航天员于2020年9月完成选拔,包括7名航天驾驶员、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4名载荷专家。经过两年多的刻苦训练,他们已完成了既定的训练内容,通过了飞行资格评定,均具备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和条件。第三批航天员均已开始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的针对性训练,将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后续飞行任务的中坚力量。可以说,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人”入选飞行乘组,接续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携带实验载荷500公斤,下行载荷能力为50公斤

本次任务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记者了解到,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本次将携带实验载荷500公斤左右。“本次载荷包含4个领域,分别为航天医学、空间技术应用、航天技术实验、特殊实验领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高旭介绍,本次的载荷特色在于载人飞船在待发阶段还能安装少量实验载荷,这非常有利于时效性要求较高的实验载荷,可以更高效地开展后续科学实验。

记者了解到,本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船箭分离后将采用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上行,最终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这次对接和以往有何不同?高旭表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时就采用了径向端口对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是第二次采用径向端口对接,本次对接与前两次的显著区别在于目标质量明显变大。“这次对接的目标是超百吨的T字型中国空间站,8吨级的载人飞船和空间站组合体垂直对接的难度在于对接缓冲的控制和传感器的遮挡识别,具备一定挑战性。”

不过早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时,设计团队就做出了全面充足的考虑。“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设计开始,我们就面向整个空间站任务的所有端口对接工况,针对不同方向和不同对接目标做了大量的仿真和地面试验,经过充分验证,因此本次径向对接任务充满信心。”高旭说。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也将返回。本次返回有什么特点?高旭表示,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返回依旧采用5圈快速返回模式,该模式从神舟十三号开始进行优化,时间为7.5小时左右,加上从空间站分离到规范分离,总返回时间为8小时左右。“相比神舟十二号的两天返回模式,5圈快递返回模式改善了航天员的旅途疲劳性和舒适性。此外,飞船拥有50公斤左右的下行载荷能力,下行的过程越短,有时效性需要冷藏环境的实验样品就可以快速回到地面进行后续分析工作。”

截至记者发稿前,长征二号F遥十六火箭已经在酒泉发射卫星中心的921发射工位完成了最终的电器产品测试和动力系统加注之前的密封性的检查。“通过这些测试和检查,确认火箭状态非常好,具备加注推进剂条件。”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常武权说。

在运载火箭飞行过程中,各级分离环节相当重要,从起飞到入轨,包括助推器分离,一二级分离、整流罩分离、传电分离等很多动作,一旦出现问题,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为了确保相关分离系统可靠性,航天一院一直在寻求技术改进方式。“本次飞行任务中,我们在助推器分离装置里放置了一些反推侧推的固体小火箭,这些小火箭增强了其在点火分离时的容易度,虽然这个容易度的提升不能大幅增长火箭可靠性指标,但为载人火箭飞行确保成功做出了努力。”

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目前,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并开始运营空间站,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还将迈得更远。”林西强在发布会上透露,近期,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总的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开展月球科学考察及相关技术试验,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关键技术,完成“登、巡、采、研、回”等多重任务,形成独立自主的载人月球探测能力,将推动载人航天技术由近地走向深空的跨越式发展,深化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认识,为月球科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针对这一目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前期关键技术攻关及方案论证的基础上,已全面启动部署研制建设工作,包括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长征十号)、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飞行产品,新建发射场相关测试发射设施设备等。“后续,我们将强化科学管理,强化竞争择优,强化开放合作,扎实推进各项研制建设工作,确保如期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的目标。”林西强说。此外,载人登月任务中科学载荷、载人月球车方案征集,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名称征集也将陆续开始。

另外,中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已经于2022年全面启动,按照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组织实施,计划选拔12至14名预备航天员,包括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三类,并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林西强告诉记者,截至2023年3月,已完成初选阶段选拔工作,共有一百多名候选对象进入复选阶段,其中航天驾驶员来自陆海空三军现役飞行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主要来自工业部门和高等院校,特别是有10余名来自香港和澳门地区候选对象进入复选,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全部选拔工作。如果港澳地区的候选对象通过复选和定选,可于明年初进入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邓宇轩

x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