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发表日期:2023-08-31 08:54:51


(相关资料图)

近日,记者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日前召开中期推进工作会,各单位依次介绍了相关项目的研究成果,考古研究成果丰厚,进展喜人。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刘青彬做了《“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郑州考古工作进展与认识》主题汇报。刘青彬表示,自2020年起,郑州地区仰韶中晚期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丰厚,进展喜人。其中,大河村遗址共发掘2500余平方米;双槐树遗址共发掘1500余平方米;荥阳楚湾遗址自2021年开始发掘工作以来,已确认了遗址的环壕边界。这对于深入认识中原地区聚落的布局和演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系统研究中原地区社会复杂化及城邑化进程提供了新材料。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任广做《宜阳苏羊遗址考古工作收获与认识》主题汇报。目前,苏羊遗址聚落考古取得较大进展。遗址存续时间从仰韶文化早期一直到龙山文化晚期,其中以仰韶时期为主。其文化序列从早到晚发展连续稳定,文化谱系一脉相承,为建立中原地区文明化早期进程阶段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和精细年代框架提供了重要新资料。仰韶时期生活区、墓区,人工环壕等重要遗存的发现,为研究河洛地区仰韶时期的聚落形态、布局和功能分区提供了重要材料。

郑州大学陈朝云做《郑州大学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工作进展》主题汇报。陈朝云提到,郑州大学在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庙底沟文化二期环境、资源与生业经济研究上取得显著成果,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余篇。通过对灵宝城烟遗址、孟州禹寺遗址相关遗存分析,在仰韶早期已有成熟的酿酒控温技术,并会在饮酒时进行温酒处理。周亚威开展的黄河流域古人种学研究,发现了仰韶人群在人种特征上表现出的高度一致性,具有强烈的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和东亚类型特点,并提出现代汉族的遗传学结构基础最晚在仰韶文化晚期就已经形成的观点。靳松安、陈朝云、李锋团队则在豫西北沁河流域、豫中北汝河流域、豫东淮河流域进行大范围区域调查,为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庙底沟文化二期聚落形态研究提供了重要新资料。

河南大学刘中伟做《河南大学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工作汇报》主题汇报。刘中伟表示,河南大学先后开展了沁河下游地区先秦遗址调查、河南孟州司家沟遗址2021年度发掘等工作。在“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中已取得一定成果,如《大河村遗址彩陶双连壶的造型艺术与文化意蕴研究》《仰韶文化彩陶折射出的文明信息》《河南史前文化谱系与文明化进程》等学术论文的发表。对南阳邓州太子岗遗址的发掘,将会为中原地区社会复杂化与文明化过程、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史前文化交流等研究课题提供一批重要资料。

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丁大涛做《“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中期汇报》主题汇报。丁大涛提到,自2020年以来,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依托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平台积极融入“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之中,完成了洛阳盆地西部涧河流域的系统调查、周口地区的区域地质考古调查工作。其中《早期中国文明起源的区域模式研究》《中原核心区的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管理体系的形成》《中国史前聚落研究——论嵩山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中的核心地位》《中原地区家养动物起源、发展与文明化进程研究》等课题的开展,为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庙底沟文化二期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聚落形态、环境资源与生业经济、人类生存状况等研究提供了系列材料与研究成果。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魏兴涛就“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河南省整体工作开展情况做主题报告。魏兴涛指出,经过多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庙底沟文化二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研究已形成完备体系。仰韶文化时期社会分工、阶级、城市、王权和国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之际开始步入文明社会。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早期阶段以城烟、师村、西水坡遗址为代表在我国最早出现的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现象,由此开启了中国史前文明化新进程;仰韶文化中期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加速发展,社会复杂化、文明化显著呈现,出现雏形古国,很可能与华夏族形成和黄帝时期有关;仰韶文化晚期社会生产力显著发展、出现社会分工和手工业专业化,已出现社会阶层分化和不同阶级,在郑洛地区出现一批城址,社会体现出王一级别的表征系统。

x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