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金融数据发生了哪些变化
□董希淼
8月11日,人民银行公布7月社会融资和金融数据统计报告。总体而言,7月金融数据发生了一些变化,部分指标低于市场预期。应全面看待个别月份数据波动,一方面不为短期的季节性变化而过于担忧,另一方面要正视数据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和隐忧。
数据显示,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6个和1.3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单月最低增速。虽然M2增速仍然相对较高,但也反映出市场流动性有所变化。与此同时,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2.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8个和4.4个百分点。而M2与M1的“剪刀差”由6月的8.1%扩大到8.4%,为今年以来最高值。M1主体为企业活期存款,M1增速下降及“剪刀差”扩大,反映出企业扩大生产的意愿有所下降。
(资料图片)
从总量看,7月无论是社会融资规模还是人民币贷款增量都呈现同比少增,大幅低于市场预期。如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282亿元,同比少增2703亿元,为2016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而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22万亿元。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459亿元,为2009年12月以来最低水平,同比少增3498亿元,而6月人民币贷款增量为3.05万亿元。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政府债券新增4109亿元,为最大贡献项,而人民币贷款成为最大拖累项。
从结构看,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贷款还是住户贷款都增长乏力。7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378亿元,同比少增499亿元,为今年以来第二个月同比少增。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785亿元,同比多减239亿元;中长期增加贷款2712亿元,同比少增747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为今年以来第一次。这反映出前期政策性工具集中发力之后,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投资增长乏力。7月住户贷款减少2007亿元,在去年较低的基数上仍然同比多减3224亿元,为今年以来第二个月同比少增。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335亿元,同比多减1066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672亿元,同比多减2158亿元。这反映出居民部门融资需求较为不足,对未来的信心和预期转弱。
总体而言,7月金融数据较为低迷。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我国经济处于弱修复期,恢复态势并不稳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然较为疲软。从前7个月看,金融数据呈现触底—反弹—触底的循环。如,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强劲增长,但4月、5月快速回落,6月又意外反弹。这表明,有效融资需求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弱。
二是6月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增长较快,产生透支效应。金融机构为完成半年指标,信贷投放提前冲量,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环比多增2.67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3.05万亿元,同比多增2296亿元,均超市场预期。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6月已经提前透支7月需求。
三是季节性因素影响。7月本是信贷投放小月,信贷投放量历来较小。7月以来,我国多地暴发洪水等自然灾害,在短期内影响信贷有效投放和增长。此外,6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市场主体可能形成较强的利率下行预期,或导致部分企业和居民主动推迟融资需求释放。
需要强调的是,判断有效融资需求恢复情况和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不应单看一个月的金融数据。从今年前7个月情况看,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2.0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2069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6.08万亿元,同比多增1.67万亿元。无论是社会融资规模还是人民币贷款,前7个月均实现同比多增,这表明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总体上有所恢复,金融支持服务实体力度仍然较大。
下一步,应高度重视经济运行的不足和问题,继续出台、加快实施支持经济持续回升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以较快的速度稳住宏观经济恢复势头。过去3年我国并未实施强刺激政策,货币政策调整空间较大,政策工具和政策储备较为丰富,有条件加大实施力度。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仍有一定降准空间,建议近期实施一次全面降准。同时,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适度降低各类政策工具利率,引导LPR继续下降,发挥LPR形成机制改革作用,推动市场利率继续下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要高度重视居民部门信心较弱、需求不振等问题。应尽快从需求侧发力,加快调整优化住房限购、限贷、限售政策,综合采取下调首付比例和利率下限、取消“认房又认贷”等措施,加大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实施力度。目前住房信贷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支持刚性住房需求,应在如何更好地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方面采取更坚决有力的优化措施。人民银行应加强对金融机构指导,引导利率偏高的部分存量房贷利率阶段性降低,进一步减轻居民住房消费负担。同时,加快采取综合措施,稳住和扩大居民汽车、家居等大宗消费。
(作者系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