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陇原大地那些特别的年俗
陇原大地,气候多样,其间穿插高原、山地、平川、草原、沙漠、戈壁各种地貌,各民族繁衍生息,耕田放牧,相互影响,形成了大致相同的陇上年俗,但又因地域不同,各地年俗同中有异,别具一格。
过了腊月八,陇上年味就扑面而来,各地民众都开始备年货、大扫除、沐浴理发,忙忙碌碌,游子匆匆忙忙像北归燕,期待着回家团聚的大年夜。腊月二十三祭灶君后,年俗一般延续到元宵节甚至整个正月。其间,穿新衣,品美食,闹社火,敬天地,走亲访友……陇上异彩纷呈的特别年俗,既敦睦了人际关系,也让传统年味更加醇厚。
(资料图片)
打春牛
陇东篇
平凉除夕很别致,早餐讲究吃搅团,取全家搅搅和和,亲密一团、和睦相处之意。有些村庄从傍晚到鸡鸣,会在村庙“巡香守夜”。即各家派人,各带清油、香烛、黄表,齐聚村庙,以一炷香为限,每家轮流给油灯续油,焚香化表祭神,祈求保佑全村人口平安,六畜繁育。年夜饭后,晚辈为长辈逐户敬酒祝福,以示尊亲敬长之意。
初一拜神敬祖后,陇原均有迎喜神的习俗。然而庆阳人迎喜神,别具一格。先由有见有识、富有威望的长者在村外射箭,用以寻觅喜神位置。弓箭是自制的,竹箭杆上扎一条红绸,长者“嗖”地一箭射出,村民四处寻找,寻到箭杆,所落处就是喜神所在处,于是村民鸣炮焚香祭拜喜神。之后村民鸣鞭放炮吆喝,驱赶耕牛、骡马、毛驴、羊群,向喜神方位奔跑,田野上黄尘飞扬,蹄声嘈杂动地,牲口嘶吼此起彼伏,惊天动地,鸟雀振翅惊飞,野兔狂奔,充满生命的张力。村民驾驶拖拉机、汽车、摩托车,骑着自行车,尾随而行,也为迎喜神。大家认为迎接喜神后,才能六畜平安,家宅喜庆,全年万事如意,喜事频来。有的地方迎喜神后,会拾几根柴草,捡几块“胡墼”(土块)带回家,认为这样可以招财进宝。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万物起始,意味着新的一年已经开启,故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谚语。立春对于农业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陇东与全国各地一样,立春那天要举行“打春牛”庆典,然而其细节在一些地方具有独特性。
庆阳很多地方会在立春这天迎泥塑土牛回到村落,张灯结彩,击鼓敲锣,以示迎春。立春后,村民们会鞭打土牛,大家纷纷争抢其泥块,置院墙上,或砌入槽枥,以求六畜兴旺,平安吉庆。
灵台有些村落会在立春前一日,由村里有威望的老者召集村民分穿朱衣、黑裳妆成社火队,举行迎春仪式。仪式上,左面列句芒神像,右面置彩纸扎成的“春牛”,村里有司仪引大家向句芒神像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将句芒神、春牛运回村落中心,待“立春”时刻一到,众人会用五色彩纸所制小鞭共打“春牛”,俗称“打春”。民众会争夺“春牛”彩纸,只为春苗生长顺畅,全年时令有和的吉利之兆。
迎财神
天水陇南篇
除夕,秦安人有清还借物,各还其家的年俗。秦安很多地方,会和草泥砌补屋里屋外有窟窿的地方,意为堵塞漏洞,聚拢财气,来年事事圆满。家长在给小孩发盘缠钱(压岁钱)的时候,也会给儿媳妇散针线钱(压岁钱)。
天水民众年夜饭,以臊子面、扁食、饺子为主,也有吃搅团的习俗,取“三十日吃搅团,来年有搅然(有钱花)”之意。之后,全家围坐火盆前,续香守岁,亦称“守先人”。讲古今,说笑话,玩纸牌。待到交岁之时,鞭炮大作,大家一起敞开大门迎喜神。
文县人,除夕下午上坟迎祖先回家过年,供奉神位。傍晚合家吃团圆饭。入夜点灯焚香,敬奉神灵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辞岁”,发压岁钱。初一早晨,文县有不开大门的习俗,当地人称为“闭财门”,需早餐后才能敞开大门,给亲属拜年。
礼县除夕会在院中置供桌,四周装饰松枝,设天地神龛和祖宗牌位,敬献祭品。
自明代以来,天水玉泉观就有正月初九朝观为玉皇庆寿的习俗。初八夜间,玉泉观内人潮涌动,各殿堂灯火通明,香烛袅袅,旗幡飘舞,钟磬齐鸣,人们争先恐后地点燃第一炷祈福香烛。
正月初九零时在玉皇殿点燃头炷香,朝观者都必买一束冬青草(吉祥草),佩于胸前,以求消灾免病,祈福吉祥,祈盼日子“四季长青”。
跳傩舞
绿水青山,四季常青的文县,春节、元宵节表演一种傩舞,傩舞主要在该县铁楼藏族乡及石鸡坝镇、天池镇等地表演,白马藏族称之“池哥昼”,“池哥”为山神,“昼”为舞蹈。
池哥昼舞队一般由九人组成:四人扮成山神,称为“池哥”;两人扮成“池姆”(菩萨);另两人饰为“池玛”(夫妻);“猴娃子”由十来岁的男孩装扮,满脸涂黑。“池哥”头戴插锦鸡翎的傩面,反穿白羊皮袄,背串铜铃,穿牛皮靴,左手持宝剑,右手甩牛尾拂尘,凶猛勇武。“池姆”戴菩萨状傩面,面相丰满,表情和悦,大慈大悲。
从正月十三起,文县各村寨男女老少着盛装,煨燃柏树枝,点燃篝火,敲锣打鼓,鸣放三眼铳,池哥昼舞队围绕篝火,载歌载舞,寨民亦跟随欢跳歌唱。之后挨家逐户为之歌舞拜年,主人以咂杆酒、猪头肉款待。其意在驱邪禳灾,祈福迎祥,保佑合家平安,人寿年丰。年俗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八结束。池哥昼年俗持续千年,以原始古朴独具一格取胜,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保护。
打醋坛
陇中篇
除夕的岷县,很多村落的商店放炮封门,门板上贴红纸,上书“开市大吉”“黄金万两”,寄寓年后生意兴隆。一些村庄竖立秋千,供妇女儿童正月里打秋千嬉戏,直到二月初二拆除。除夕夜,岷县北路民众,会在场上点燃柴草,男女老少欢跃跳火堆,称为“烤联火”“跳火炕”,为驱邪求吉。
除夕午餐、年夜饭前,陇中一些地区,会举行“打醋坛”清宅仪式来迎接灶神爷、财神爷。靖远、皋兰一带民众将烧得通红的“醋坛石”,置入铁勺,倒入醋,吱啦啦作响后,浓烈的醋味四下弥漫,主人持勺遍走屋内、院落,角角落落也不能放过,边走边念叨:“醋坛来了,龌龊快逃!”醋味一扫冬日封闭室内的不洁之气,具有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最后把醋坛石置于院墙高而干净处。清宅后,鸣放鞭炮,焚香迎接灶神爷和财神爷。
迎完灶神财神后,全家围坐吃年夜团圆饭。陇中很多地方除夕喜吃臊子面,也称为“长寿面”“团圆面”“宽心面”。菜肴讲究十二道,以对应一年十二个月。鸡为大吉祥,吃鸡留鸡头,取留有“吉兆”之意。吃鱼,留鱼头,意为“有余头”。年夜饭要多备一些,有所剩余,初一早上再吃,称为“隔年饭”,寄寓“年年有余”的期盼。
除夕的兰州,大街小巷车少人稀,传统老兰州有院落人家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内洒上清水,大门和房门贴春联,门楣贴五颜六色的门钱子,院内各处贴福、禄、寿、喜等吉祥字斗方,贴窗花和微型山水花鸟书法的“窗孔子”。上房八仙桌上,献上盘和供品。桌裙前面挂有长宽各两尺的彩纸供马,供马中央刻有驮元宝的马;两侧各挂一串长钱,长钱就是刻有麻钱与元宝的彩纸条。有的还会在桌上献上用几百麻钱串起的“钱串”,再放置一个熟猪头,猪嘴里衔一枚大铜元以示财源广进。
黄昏,全家在爆竹轰鸣声中从大门外焚香磕头,请出神主(祖牌位),供奉香烛果品,焚香叩首,缅怀列祖,激励儿孙。而妇女则在大门内朝南跪哭,遥祭娘家亲属,“天涯望哭,遂以成俗云”。因为兰州是明初的移民区,自江南等省的移民占兰州人口的十之七八,以至移民除夕怀念故里祖先的风俗一直传承下来,至今兰州农村仍有妇女除夕哭临于门外的习俗,当然已不存在“天涯望哭”的意涵,而是倾泻一年中的艰辛和不顺心。
臊面
之后全家老少共进年夜饭,觥筹交错,向长辈敬酒,其乐融融。年夜菜有凉盘、糟肉、水晶肘子、八宝酿饭、四喜丸子、夹沙肉、炸湟鱼、韭黄炒肉、什锦火锅。火锅沸腾,热气氤氲,预示来年日子红火。通常还有一道百合炒肉片,寄寓来年百事合顺的愿望。最后每人吃一碗臊子面,也称长寿面,企盼家人长命百岁。宴后,娃娃们向长辈叩头,长辈则赠压岁钱。娃娃们放炮点花,大人则打牌、围炉、品茗、话旧,共叙天伦之乐。
立春这天,皋兰县很多村落会举行“打春牛”仪式,民众以春饼为午餐,称之“咬春”。春饼为死面薄烙饼,卷上羊角葱段、韭黄炒肉丝、炒豆芽等,咬而食之。其中葱、韭为生菜,以应“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孙思邈《齐人月令》)且葱、韭为辛味菜,亦称五辛盘。而古人的五辛为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芫荽,是日进食,可以发五脏气,辟厉气。兰州人冬食腌菜、白菜等过冬菜,立春日吃新菜,既换口味,又可养生,附带迎春意味。
河西篇
除夕上午,民勤人有清扫庭院的习俗。下午,会在大门、堂屋、厢房、厨房、畜圈皆贴春联,车辆、农具上也会贴春联,骡马毛驴骆驼都会系挂红布条,喜气洋洋。很多人在堂屋悬挂名人所作中堂对联,提升文化氛围。黄昏,在中庭设置天地牌位,悬挂列宗列祖肖像,供献油馓、枣糕以及猪、羊、鸡、兔肉,焚香叩头祭拜。之后,全家按辈分长幼,分坐热炕上,啃大骨头肉,称为“装仓”。然后,上香拜神,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之后,或围火炉聊天,或捂热炕熬夜,称为“熬寿”,寓“天增岁月人增寿”健康长寿之意。
正月初一黎明,民勤男女老少皆穿新衣,端着供盘,出大门,按《宪书》所载喜神方向,献盘敬香祷告,点燃火堆,全家跳跃火堆,并念诵:“东去东成,洗去西应。牛羊满圈,骡马成群。坏人远离,好人相逢。百病消散,五谷丰登。空怀出门,满怀进门。”表达民众美好的切身期盼。此习俗也称为“燎天蓬”。之后进屋,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敬酒奉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然后向亲戚、邻里拜年。家家户户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意涵。
暖锅
敦煌“上九会”,人们会在正月初九赴城内大佛寺玉皇阁,焚香礼拜祈祷,登高远眺党河,演戏三天酬神。人们还常赴寺院道观,还愿布施,郊游,尽情享受天人之乐。
火树银花闹元宵,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河西各地张灯结彩,张掖各街巷张挂牌架纱灯,上绘花鸟、人物故事,男女老少纷纷观灯。各家各户也悬挂灯笼,栽植小松树,枝梢系线缀香点燃,红点如梅盛开,称之为“火树”,又焚柏树枝,散发芬芳氤氲之气,有如傲霜红梅暗香四起,令人顿觉几分春意。
正月十五这天,张掖家家户户喜蒸形似耕牛的白面馍馍,称“面牛”,而高台所蒸“面牛”俗称“牛娃子”,均用以敬神,以祈求风调雨顺,耕田顺利,五谷丰登。
唐代正月十五前后,武威满城四关,竖立彩坊,装置华灯,设立彩灯鳌山,安置纱画佛像,入夜燃放爆竹,吹箫管,火树银花,与日月生辉,笙歌欢腾,民众携老带幼,观赏游乐,享以为太平丰之兆。唐人王棨《玄宗幸西凉府观灯赋》载:元宵道士叶法善携唐明皇腾云驾雾,从长安飞至凉州观灯的传说,但见“千条银烛,十里香尘。红楼逦迤以如昼,清夜荧煌而似春。郡实武威,事同仙境”。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忙碌一年的人们,借助春节的种种仪式感,放松心身,养精蓄锐,然后奔赴各自工作岗位,精神饱满地奋力工作,期待下一个春节的到来。(文/邓明)
来源:甘肃日报